本文作者:访客

荒野寻马,青年作家依蔓打开“边界”的“可能”

访客 2025-11-02 13:29:38 1547

荒野寻马,青年作家依蔓打开“边界”的“可能”

  “一场历时两年的边地精神探险,一次穿越恐惧的自我生命重构。”11月1日,2025武汉艺术生活季文学艺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五期在鹅社书店举行。青年作家依蔓携新书《荒野寻马》,与现场读者一起分享她的“荒野寻马”的经历,探讨“边界”的“可能”。

  《荒野寻马》是依蔓的第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在庞大失序和剧烈流变之中,存在确凿之物吗?”带着这样的困惑,2022年至2024年间,依蔓离开熟悉的城市生活和职场生态,前往呼伦贝尔的边境之地,驻留于草原、森林、村庄与荒野之中,直面孤独与未知。“我不是选择旅行,而是用我的身体去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学习和经历此前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依蔓介绍,在中俄边境的恩和草原,她和养马的牧民共同生活了四个月,在茫茫雪地寻找迷失马群;在西班牙北部的村庄,她近身目睹村民们围捕、制服野马,那儿有一年一度给野马剪鬃毛的野马节……亲身体验不同的自然、文化与习俗,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图景。

  分享会上,依蔓还带来了她在旅途中拍摄的影像。马、溪流、驯鹿、草原……每一帧画面都带着自然和生命的呼吸感,让现场观众仿佛跟随镜头走进荒野,直观感受。

  寻马,是在寻回一种被遗忘的生活,也是在探索生活的边界与可能。依蔓表示,当进入荒野环境、离开城市之后,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城市环境让人更有掌控感,人是绝对的主体;但是到了现代文明可能无法施展效用的地方,你就能看清与周遭环境、土地的关系真相:我并不优越于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种存在,和所有的草木生灵是一样的,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是平等的。”“置身荒野,就会被唤醒这种感受,这是无法通过屏幕观看来获得的。”

  “在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成为现实之后,我们该如何找到具有结实质地和真实触感的日常生活?《荒野寻马》给出了一个选项。”分享会上,作家、《芳草》杂志常务副主编林东林表示,依蔓以其切身经历,为影像时代的大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她将远方“去浪漫化、去诗意化、去文学化”——远方成为她的日常,可抵达,可进入,可感受。

  在林东林看来,当我们的生活边界从远方不断向自身收缩,只剩下通过“屏幕”来经验世界,感受力变得越来越切近、局促、破碎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走出这种被动接受的摄入方式,去主动延展“个体生活的边界”。“每个人的更多可能性,其实就潜藏在这个边界的浮动之中。”在他看来,“这种积极延展生活边界、在新的边界中探索可能性的尝试,既是《荒野寻马》传递出来的重要生命体验,也是当下每个人都可以参照的重建个体感受的路径。”

  依蔓坦言,在《荒野寻马》中的旅行生活结束之后,最初困扰她的问题已经不再成为负担。“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自己的内心重建了许多东西,它们能带来稳定感与确定感。而这份力量,其实源自我的身体内部,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我并没有向某个人或某件事去寻求这份确定。”依蔓说,“在旅途的终点,我似乎发现,真正的确凿之物不存在于任何其他外部,它一直就潜藏在我的身体内部。最初的提问,为我拓开了比‘一个完美答案’要广袤得多的世界,寻找的动作与过程本身,远远比所寻获之物更重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