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凝聚长江中游城市群合力,冲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武汉如何激活“协同密码”——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⑥

访客 2025-09-17 13:31:48 1604

7月26日合龙的双柳长江大桥,将于明年通车。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凝聚长江中游城市群合力,冲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武汉如何激活“协同密码”——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⑥

长江浩荡,中流击水。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获批以来,这项跨区域发展战略已实施三年多,不断推动湘鄂赣三省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

自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这片广袤的土地便踏上了协同发展的探索征程。进入“十四五”,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这盘大棋落子愈发精准。

2022年初,国家层面的《实施方案》获批,为城市群设定了量化目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铁路总里程突破1.4万公里,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

五年来,武汉矢志不渝地做着一件事:锻造一个更强大的“核”,以自身能级的跃升,驱动武汉都市圈成为名副其实的“心脏”——不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经济版图上强劲搏动的动力源。

为此,武汉双管齐下:对内,擘画“965”现代产业体系,剑指全国科创高地;对外,深化“1+8”都市圈协作机制,以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为抓手,让跨区域协同从“纸上协议”走向“地上实景”。

“产业同链”,奏出了美妙音符。

在武汉东,光谷左岭因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的入驻,崛起为千亿级的“显示面板之都”。

武汉有“屏”,鄂州迅速“配芯”。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等龙头企业闻风而动,在葛店开发区形成了一个“屏芯”共舞的产业集群。

凭借“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武汉的产业外溢效应在鄂州被精准“捕获”,短短几年,便汇聚了89家半导体企业,实现了“光芯屏端网”产业链的“短距离闭环”。

在黄石,信博光电、惠晶显示玻璃,精准对接武汉华星光电;联新显示模组、赫德纳米镀膜,则与武汉京东方同频共振。一场围绕“光芯屏端网”的“双向奔赴”,共同构筑起产业同盟。

再看黄冈,其策略是“按图索骥”,主动对标武汉的产业地图,精准“补位”。黄冈高新区牵头成立“武汉都市圈生命健康产业联盟”,东湖高新黄冈智造园拔地而起,被誉为“光谷第九园”。中天化工等一批强链补链项目相继落地,黄冈正以“合伙人”的姿态,深度融入武汉的产业生态圈。

联动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合计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省GDP的60%以上,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

从武汉到武汉都市圈,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始终在“壮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

“十四五”期间,武松高速武汉段、仙桃至洪湖段、武阳高速等陆续通车,圈内城市车程不断缩短,提升了都市圈内通行效率。

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加速“画圆”、双柳长江大桥明年通车……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也重塑着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展现出强大的联动效应。

轨道交通、城际公交作为城市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拓展。湖北首条跨市地铁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孝汉城际公交等线路打开了都市圈“同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民生同保是都市圈融合共生的“黏合剂”。

涵盖777家机构的都市圈养老机构清单发布,居民可跨城养老;用孝感缴纳的公积金,也可购买武汉的房子;使用鄂州社保卡,可在武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刷卡借书。

武汉市作为核心引擎,携手圈内城市,打造“一圈通办”服务体系,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武汉都市圈实现“一圈通办”的民生服务事项达1062项,数千万“圈民”率先体验便利,发展红利带给市民的幸福感更清晰。

2023年,武汉都市圈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将接警服务范围扩展到都市圈,截至今年8月31日,武汉都市圈九城市处置电梯困人事件超2万起。平台负责人李鹏介绍,平台提升了都市圈电梯故障救援效率,降低救援成本,此外也便于在掌握事故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便于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

生态环境是武汉都市圈长远发展的本底。

梁子湖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湖北率先建立梁子湖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四市签订保护框架协议“协同作战”。今年1月至7月,梁子湖水质保持在Ⅲ类,呈现持续向好趋势。

还有医疗、教育、文旅体等方面,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故事一个接一个。

2024年7月底,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

第10次聚首,签署的《合作事项》开篇便表明了目标: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深化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合作,辐射带动相邻观察员城市加速发展,合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这份沉甸甸的任务清单,既是“任务书”,更是“宣言书”,宣告着区域协同正从“共识”走向“共为”。

机制创新是破题关键。曾经,三省之间存在明显的行政壁垒和要素分割,“竞争”多于“合作”。近年来,湘鄂赣三省逐步建立“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形成“4+X”省会城市合作模式。自2013年起,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坚持每年轮流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交通一起建,产业协同搞,环境共同护,民生携手做。

“十四五”期间,三省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合武段建设,开工武穴至瑞昌过江通道、通城至修水至铜鼓高速公路,续建咸宁至九江高速公路等;稳定运营的“中三角”集装箱公共班轮航线,2024年全年开行突破200航次,为湘鄂赣提供经济便捷的水上物流通道。到今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铁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

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城市群内分工协作日趋明晰。国产大飞机C919就是很好的例证。前机身大部段在南昌制造,起落架系统在长沙整体装配,百余零部件由武汉一家科技企业研制供应……来自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的顶尖创新成果,合力“托举”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

民生服务“一体化”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变革。如今,公积金异地贷款已常态化运作——2024年上半年,仅武汉市就为长沙、合肥、南昌三市缴存职工办理公积金贷款18笔,总额900万元。2024年7月,三省进一步签订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协议,九江市民在武汉办理房产抵押登记,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申请。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群发展指明航向:以“错位互补、互联互通、联动协作”实现高质量增长。

放眼世界,城市竞争的格局已变,“区域协同”正取代“单点”崛起,成为新的主旋律。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武汉的路径清晰而笃定:以“带群”为目标,凝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力,共同冲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