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86岁院士给武汉中学生讲“开学第一课”,李德仁: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访客 2025-09-03 14:16:01 615
武汉中学生迎来开学第一课,由86岁的李德仁院士主讲,他强调,学生们应该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并为此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课程旨在激励年轻一代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86岁院士给武汉中学生讲“开学第一课”,李德仁: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共创科技强国。”9月1日,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应邀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讲“开学第一课”。在120分钟的课堂上,他分享了自己留学归国、科技创新、未来目标等三方面矢志报国的故事,勉励中学生爱我中华,科技报国。

  李德仁院士在华中师大一附中讲“开学第一课”。 记者何晓刚 摄

  “我是中国人,就应该回国为祖国服务”

  据悉,李德仁院士的家族中,其胞弟李德毅和堂弟李德群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形成罕见的“一门三院士”的学术佳话。李德仁说,120多年前,其曾祖父李贞发手书80字家训,首先强调“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大学时期,因为李德仁成绩优异,善于质疑,曾经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因此引起了时任院长王之卓的注意。王之卓邀请他促膝长谈,并让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已经39岁的李德仁才如愿成为王之卓的研究生。

  王之卓院士是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在王之卓的推荐下,李德仁赴德国留学,师从王之卓的好友——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阿克曼教授。李德仁在留学期间,在区分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的博士论文巧妙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该博士论文拿到了斯图加特大学最高分,被称为“李德仁方法”,为国内测绘事业提供了参考借鉴。

  博士毕业后,李德仁收到了多份国外工作的邀请。这时候,妻子也给他来信——你是中国人养的一头牛,是时候回中国了,回来给中国人民挤奶。

  “树雄心立大志,不停歇地奋斗与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德仁回忆,回国服务他没有任何犹豫。当时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几乎是空白,这让他感知肩上的重担——科技报国。他毅然拒绝国外的工作邀请,当即动身回国投身中国测绘学和遥感事业发展。

  说到此处,台下掌声雷动。李德仁动情地表示,作为中学生,你们一定要自信自强自立,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不输任何一个国家。

  “树雄心立大志,不停歇地奋斗与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德仁至今记得导师王之卓曾跟他讲过一段话:“我们要不断学习外国人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老是跟在外国人后面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指出一个方向,让外国人跟在后面走呢?”

  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40年来,李德仁院士让遥感技术深度赋能多个民生领域。其研发的“3S集成”技术成功解决复杂环境导航难题——当自动驾驶汽车缓缓驶入灯光昏暗的地下停车场,能够在密集的立柱间灵活穿行并精准停入车位,城市峡谷和地下车库不再成为自动驾驶的盲区。

  而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正在守护粮仓,精准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粮仓安全。在天津港,同样的技术正助力无人值守码头实现自动化运作,实现厘米级精度的船舶调度。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李德仁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敦煌莫高窟等珍贵文物创建数字孪生体,利用最新测量、遥感、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手段重建数字文化遗产,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保存和沉浸式展示。

  从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到守护粮食安全再到保护文化遗产,李德仁团队的贡献彰显着航天遥感技术服务国计民生的巨大价值。

  李德仁列举了团队14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与科技报国故事,勉励中学生“树雄心立大志,不停歇地奋斗与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86岁的科学家还在规划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奋进”

  今年86岁的李德仁依然活跃在科技一线,永不停歇。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满满规划。

  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慧眼”,计划2030年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发射超528颗多类型卫星,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搭建起空天信息全球实时智能检测网,“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到终端应用的分钟级遥感信息快、准、灵服务”。5分钟,地球上任何地点都可实现及时拍照。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李德仁提出了时空智能的概念。他表示,在当今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时空数据获取、处理、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需要走向智能。

  李德仁对时空智能学有着自己的思考与领悟:时空智能,即运用通导遥算智能传感网,运用好算法,实现强军、富国、利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目标的全球一体化智能。

  “86岁的科学家还在规划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奋进。”听完李德仁的“开学第一课”,华师一附中高一班的何梓豪说,李院士的讲座让他明白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对民生的重要性,心中瞬间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华师一附中校长徐惠表示,李院士用一生证明:科学突破始于“颠覆常识之问”。她向同学们提出希望:做“敢问天”的思考者;做“勤动手”的践行者;做“传薪火”的担当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