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像树枝,有时像小伞 ,科普导师揭秘桃花水母的身世之谜
武汉热线wuhanews10月21日讯日前,一群索氏桃花水母神秘现身武汉江汉区的小南湖。它们来自哪里?它们“半世为妖,半世为仙”的故事缘起何处?19日,科普导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渔业发展硕士高子明,在汉口江滩开讲“江滩自然课”,揭秘淡水精灵——桃花水母的身世之谜。
桃花水母。高子明 供图
高子明介绍,我国古人将桃花水母称为“桃花鱼”。“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清代杨裕仁在《桃花鱼歌》中描写的“桃花鱼”,正是桃花水母。
为什么桃花水母给人的感觉是:突然出现,然后又凭空消失?
高子明告诉大家,桃花水母是一种远古生命——水螅。它拥有一种久远传承的“水螅体-休眠体-水母体”的“三态转换”生存策略。
水螅。高子明 供图
水母的水螅体(也称为水螅型、螅状体),体长不足2毫米,身体呈树枝状、透明胶质状态,肉眼难以发现。水螅型阶段对水质要求较低。
水螅的英文名词为Hydra,意为:“九头蛇”。生物学中指的水螅身体上长有树枝状的“触手”,并且具有如同传说中“九头蛇”一样强大的再生能力;而且这些“触手”带有轻微毒液、可以捕捉比自己体型更大的浮游动物。这些树枝状的身体上,能够长出一些芽体。这些芽体逐步发育,脱落成为一个个新的生命,就是我们肉眼可见、伞状游动的桃花水母。
一旦进入水母体阶段,桃花水母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就显著提高,pH值6.4的微酸环境,是它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因此,这也使得桃花水母被人们视为“水质生态监测员”。
水母的繁殖过程。高子明 供图
在温度、水质等环境适宜时,这些水母体“触发”一种“群体感应繁殖机制”,周围的个体同步启动有性生殖,保证受精率。随后,它们相继死亡。受精卵逐步发育成新的水螅体。
除了这种正常的“世代交替”,在恶劣环境下,它们就激活休眠基因,形成休眠体,吸附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上“睡大觉”。
“休眠体甚至可以存活15年等待时机。当外界环境改善时,它们才重新发育为螅状体,然后发育成水母体,完成生命中灿烂的‘昙花一现’。”高子明笑着介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桃花水母‘半世为妖,半世为仙’的缘由。”
这种生存方式,还有更多好处。研究人员认为,螅状体、休眠体可以通过水生植物、水鸟以及人为因素而“搭便车”向外扩散。这也是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桃花水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