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
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前提。
2014年,武汉首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前夕,武汉宣布要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健康城市。2017年武汉蝉联“国家卫生城市”,2021年、2023年武汉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2021、2022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评价中,武汉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在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的道路上,取得了一连串的硕果。
武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提升至2023年的289天,蓝天、白云、城市、江面组成美丽画卷。
创建“千园之城”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11月12日,在后湖运动公园,幸福时代小区居民张宏(化名)高兴地说:“现在家门口的公园建得越来越好,只要天气好,我就带着小孙子来这儿玩玩。”
与过去相比,在武汉,“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正在成为现实,家门口处处洋溢生机与活力。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让江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
2006年,武汉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8年,武汉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据了解,相较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价体系更为严格。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是不低于14.8平方米,几乎比过去国家园林城市的不低于7.5平方米指标,翻了一倍。
在两江四岸建成830公顷滨江画廊,墨水湖、龙阳湖等71个湖泊公园各具特色;实施三环线生态带“一带45珠”公园群工程,建成东湖绿道三期,实现东湖绿道105公里画圆;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和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山水十字轴……2018年以来,武汉不断筑牢城市绿色基底,逐渐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描摹成整体。
武汉向“千园之城”迈进,图为沙湖公园美景。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武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8.2%增加至43.12%,绿地率由32.9%增至40.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91平方米增加至15.01平方米,实现人均公园绿地“一间房”。
此外,通过着力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武汉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980座,即将迈入“千园之城”。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市民呵护环境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以社区为阵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在全市首推绿色惠民综合体——绿色驿站,畅通生态惠民“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的绿色驿站成为居民身边可观、可感、可亲近的绿色空间。
“受伤”近半个世纪的顶冠峰,从采石场变身美丽的郊野公园
青青美庐小区的志愿者黄伟说,近年来,在社区、业委会和物业的共同推动下,小区居民踊跃认领“小花园”,闲置空地被打造成花坛绿地,小区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绿植都有居民认领,大家“共同缔造”,美庐处处是景。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绿色驿站50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生态实践、自然教育活动300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
聚焦改善环境质量 全力守护青山绿水
从汉口江滩到大东湖联通工程的顺利推进,从西北湖的保留到“垃圾场”上建成的武汉园博园,从生态控制线的立法决心到东湖绿道成为世界级城市名片,无不彰显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守护城市生态的决心和智慧。
按照中央部署进行机构职能调整后,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已变更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据相关负责人解读,从“国土资源”到“自然资源”,两字之差体现了背后的深远内涵,既体现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远历史考量,也体现了党中央从更深层次、更科学的治理机制来解决当前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反复推敲和多轮探讨后,武汉提出以“全域生态空间、一体化布局、复合式结构、自愈式治理、规模质量并重”的工作思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下,把山水林田湖草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并在机构管理上加以创新,将武汉打造为更安全、更健康的城市。
在武汉,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城更美了,成为近些年来武汉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2022年,拥有百余湖泊的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唯一人口过千万城市,全国首个举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国际湿地城市。
府河湿地生态的明显改善,为越冬候鸟带来充沛的水生资源,成为候鸟越冬之地。
“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湿地的保护难度也越大。”2022年,在武汉召开的《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雷光春表示,武汉能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和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湿地保护密不可分。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一是武汉在全国率先为湿地立法,以法治护一城碧水;二是全面编制保护规划,以规划绘湿地画卷;三是优先实施生态补偿,以投入筑保障根基。
武汉不仅湿地立法走在全国前列,还通过实施长江大保护、大东湖治理、六湖联通、四水共治、海绵城市、沉湖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大力度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更是在长期实践摸索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合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设立了1469名陆域河湖长和2330名林长,实现流域管理全覆盖。充分发挥园林林业、财政、自然资源、城乡城建、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责,协同推进湿地资源监管、水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各项工作。
2023年,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流断面占比达75%,水质优于Ⅳ类标准的湖泊占比达84%,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长江江豚“逐浪”的场景频现武汉,万千鸟类诗意栖居天兴洲,武汉用实际行动,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绚丽名片。
爱国卫生运动融入日常 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期盼已从“讲卫生”发展为追求“更健康”。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已经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从单一的环境改造到形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近年来,武汉市聚焦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武汉行动和“323”攻坚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政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变,社会健康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目前,武汉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100%、建成区城镇公厕已超过4500座。作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武汉已有898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国内超大城市,在致力打造健康城市的征程上,武汉先后获得多项殊荣。2022、2023年两度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4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建成4个国家级健康区、2个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全国首个院士领衔命名的健康科普工作室。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1.71%,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36岁,城市健康指数位列中部第一。
多部位协同精细管理 拿出绣花劲头绣出城市品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党中央提出的这个重大论断就已经为各部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保障健康,促进健康已经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所有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关的部门,工作都要围绕健康开展。”
菜市场是一个城市生活气息的聚集地,当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菜市场不仅仅是关乎民生的场所,更是城市的形象之窗,治理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问题是文明城市建设难点和重点工作。
江岸区惠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不仅干净整洁,电子大屏还能实时提供各种数据。
“拿出绣花劲头绣出城市品质。”近年来,武汉市开启了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市区两级财政和社会三方共同投入,改造规模之大、标准之严、投入之高,均创历年之最。截至目前,武汉已有318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
“318家农贸市场,小的菜场有600平方米,大的菜场有5000多平方米,分3个改造档次,可谓318种改法。”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加强了市场环境卫生整治,更加突出市场品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特别注重提升智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除了菜市场,市容环境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是否精细。今年以来,武汉城管系统组织开展“三清”整治、异味扰民专项整治,巩固主次干道退桶还路成效,促进收运作业桶车同步、无缝衔接、工完场清,新增新能源环卫车辆560余台,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8%、洁净率达90%。
为了体现城市管理服务的温度,围绕市民反映强烈的道路破损不畅问题,2024年,武汉城管开展了150条主次干道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开展雪毁道路专项整治,修复破损人行道20万平方米;建立井盖巡查督办机制,整治问题井盖4万个,实施200条市政道路架空线规范捆扎,拆除废弃线杆623根;开展60条市政道路管线箱柜美化,拆除违法新增箱柜130个,督促整改标识标牌问题3869个;开展城市围挡整治,排查整治问题围挡310余处。
全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守护“餐桌上的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
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程度高,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武汉市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与学校主体风险管控等关键因素,通过各部门协同开展守护行动和排查整治,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化平台建设,加强对食品来源、采购、加工制作等全过程监管,形成了“属地严格履职、部门齐抓共管、主体主动作为、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2024年,武汉市市场监管局申报的《武汉市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不断激发主体责任内生动能》,从全国546个食品监管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度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十佳案例”。
“除了校园食堂安全,网络订餐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也不容忽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网络外卖的食品安全,武汉持续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入网经营者开展全覆盖的检查,督促入网餐饮单位和网络订餐平台开展自查自纠,对屡查屡犯、不按规范操作、卫生条件差、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的入网餐饮经营者,依法依规查处,要求平台进行下线,涉嫌犯罪的按程序移送公安机关。
此外,我市今年还开展了你点我检的活动,并聚焦“两节”食品、“网红”零食、“校园及周边食品”等市民朋友关注的热点,完成“你点我检”专项监督抽检4500余批次。抽检活动也在掌上武汉、抖音等平台同步播出,累计播放量达35万。
编辑:胡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