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打工夫妻租房2年,和房东交往了28年,逢年过节拎着礼品上门看望

访客 2025-11-07 13:15:27 761

打工夫妻租房2年,和房东交往了28年,逢年过节拎着礼品上门看望

  11月7日,55岁的张道江给84岁吕松柏打电话,询问他重阳节送的牛奶和水果吃完了没有。10天前,张道江和妻子叶春芳专程驱车赶到吕松柏在武汉住的公租房内,不但送上礼品,还给老人洗脚、剪指甲。

  他们不是亲戚,而是租客和房东,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份交往了28年的亲情,始于一份每月70元的租房合同。

  张道江夫妇和房东吕松柏合影。

  安陆农村夫妻来汉谋生,房东给了便宜价

  1996年初春,26岁的张道江和23岁的叶春芳从安陆农村来到武汉谋生,在硚口区简易路附近租下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开始了摆地摊卖水果的生涯。

  “那时候刚来武汉,人生地不熟,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两顿饭。”张道江回忆,天不亮就要去进货,他和妻子忙到深夜才能收摊回家。

  房东吕松柏是武汉公交三公司的职工,老伴退休在家。两位老人看着这对勤劳的年轻夫妻,以每月70元还包水电的价格,把房子租给了他们——这比当时的市场价便宜了近三分之一。

  房东婆婆劝年轻夫妻生下孩子“一起带”

  让夫妻俩最感动的不只是便宜租金,还有叶春芳在因病人流后不久再次怀孕面临的抉择。

  “那时候所有人都建议我们拿掉孩子,说用过药对孩子不好。”叶春芳回忆说,“我们整夜整夜睡不着,以泪洗面,不知道该怎么办。”

  房东婆婆得知后,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别怕,孩子来了是缘分。生下来,我们一起带!”

  从此,房东婆婆家炖了排骨藕汤,总会留出一大碗温在锅里,等他们深夜收摊;爹爹周末钓了小鱼,婆婆炸得金黄酥脆,特意送到他们的水果摊前:“多吃鱼,孩子聪明。”

  这些冒着热气的食物成了年轻夫妻俩异乡寒夜里最温暖的慰藉。

  叶春芳给老人洗脚。

  不住在一个屋檐下,房东仍待租客如自己孩子

  1998年,生意稍有起色的张道江夫妇搬离了小屋,在附近租了门面继续经营。虽不再住同一个屋檐下,但两人仍时常回去看望“爹爹婆婆”。

  “那时候我们经常走动,感情越来越深。”张道江说,“婆婆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称他“小张”,喊妻子“丫头“,抱孩子一口一声“我孙子”,好吃的总不忘捎一份。

  当时孩子断奶,房东婆婆主动揽过责任,“送到我家来”。叶春芳母亲进城来带外孙,出门都是房东婆婆带着熟悉周边的路。

  失联11年后,在街头意外重逢

  2001年,随着片区改造,房东爹爹婆婆一家搬走了。在那个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双方瞬间失联,一别就是十多年。

  “我们一直记着他们,心里总牵挂他们。”张道江说,多方打听房东搬到古田一路附近,他每次路过都会下意识地张望,希望能偶遇那个熟悉的身影。

  转机出现在2012年。生意越做越好的张道江买了新车,一天,他开车回安陆途经古田一路时,又和妻子提及“爹爹婆婆好像就住在这一带”。话音刚落,他猛地踩下刹车——前方路边那个佝偻的身影,不正是日思夜想的婆婆吗?

  “真的是婆婆!”夫妻俩飞奔下车。时隔10余年,三人在喧嚣的街头相拥认亲。“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张道江说,“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

  叶春芳给老人洗脚,张道江倒热水。

  夫妇俩把房东接到安陆治病

  重逢后,张道江夫妇立下“三节”之约——春节、端午、中秋必定登门探望。此时张道江的副食批发生意发展越来越好,而房东爹爹婆婆年事渐高。

  2013年端午节,张道江夫妇俩发现爹爹摔伤腿已一个多月,因心疼钱只在医院简单处理后,选择回家瞒着儿女硬扛。

  张道江将吕松柏接到安陆治疗,私下预付3000元治疗费,并叮嘱院方:“就说钱我先垫了,老人问就报少点。”得知情况后,爹爹后来强塞给他1000元,等出院后他又装进慰问红包如数奉还。

  “我知道爹爹的性格,直接给他出钱肯定不愿意。”张道江理解老人,只能用这种方式维护老人的体面。经过半个月治疗,原本卧床的吕松柏康复出院,行走如常。

  每次接到房东电话,夫妇俩不管多忙都会耐心倾听

  2021年,张道江联系吕松柏,得知噩耗:那位曾像母亲一样关怀他们的婆婆不幸离世了。

  这个消息让张道江夫妇悲痛不已。“婆婆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叶春芳红着眼眶说,“想起她给我们留的那一碗碗热汤,心里就特别难受。”

  从此,独居的吕松柏成了夫妻俩更深的牵挂。吕松柏后来搬到公租房,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一个人的生活总显得冷清。

  张道江夫妇的“三节”探望更加风雨无阻,他们还时不时去探望吕松柏,张道江说:“哪怕只坐十分钟,说几句话,爹爹都会特别开心。”

  “有时爹爹特别寂寞了,就会打来电话,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想听听声音,聊聊天。”张道江说,每次接到老人电话,夫妇俩不管多忙都会耐心倾听。

  天气晴好时,夫妻俩会接老人到简易路的家里小住,“这里离我们当年租住的地方很近。”张道江说,“爹爹来了,总能遇到一些老街坊,聊得特别开心。”

  回忆起当年的旧事,三人满是感慨。记者尹勤兵 摄

  带着儿子去看望房东,要让他知道最困难时谁帮了我们

  28年过去,张道江的儿子已长大成人。令人感动的是,感恩在这个家庭里完成了传承。

  “我们经常带着儿子一起去看望爹爹,”张道江说,“要让儿子知道,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我们。”如今,这个年轻人也把老人当作自己亲爷爷一样尊敬。

  “他们当年对我们有恩。”张道江说,“我们做的这些,只是尽一个晚辈的本分。”

  如今,张道江的“桥桥副食批发”在简易路一带小有名气,发展成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商行,还把兄弟姊妹带到武汉发展。但在吕松柏面前,张道江觉得自己永远是那个需要关怀的“干儿子”。

  84岁的吕松柏虽然行动不便,但精神矍铄。每当有人向他说起张道江夫妇,吕松柏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不是亲生的,但和自己孩子一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