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小黄酒酿出富民大产业,移民村闯出振兴新路径

访客 2025-10-23 15:03:46 1661

小黄酒酿出富民大产业,移民村闯出振兴新路径

  清晨8点,长江新区六指街道新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卫国,准时来到距离村委会500米的武汉楚尚道黄酒酿造有限公司。他走进生产车间,仔细检查并调试设备。随着各个生产车间大门依次打开,黄酒生产的全套设备呈现在眼前。

  武汉楚尚道黄酒酿造有限公司,记者汪文汉摄

  淘米、蒸米、摊凉发酵……每个车间都被打扫得干净整洁,一排排设备整齐排列。随后,杨卫国走进生物检测室,轻轻打开电热恒温培养箱进行例行检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武汉楚尚道黄酒酿造有限公司即将正式投产,杨卫国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

  黄酒产业,不仅承载着村民传统产业的延续,更寄托着村民走向富裕生活的美好期盼。

  小黄酒,从散兵游勇到产业化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诗人李白对黄酒的赞美,令人心驰神往。而今,在新博村,甘棠道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的口感,散发出别样魅力,成为酒中珍品,在当地小有名气。

  新博村是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130户565人。

  近年来,新博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等多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卫国也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7月,新博村因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市浪河镇整建制移民搬迁至此,一同带来的,还有丹江口市浪河镇传承已久的黄酒酿造手艺。

  同一年,杨卫国从深圳市一家企业辞职回到新博村工作。他发现,从丹江口市搬迁来的村民大多掌握酿造黄酒的技术,但通常只是自家饮用。此外,每家每户的黄酒配方和技术都各不相同,虽然也有人用木桶装着黄酒外销,但销量并不理想。

  武汉楚尚道黄酒专业合作社原来的位置。杨卫国提供

  “散兵游勇作战不行,必须统一握紧拳头。”意识到这一点,杨卫国下定决心带领村民统一制作、售卖黄酒。2017年,杨卫国注册了黄酒品牌“甘棠道”。2021年3月29日,新博村党支部创新尝试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与六家农户共同入股,成立武汉楚尚道黄酒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每天统一为村民们发放糯米、酒曲,村民们在家根据规定好的配方制作黄酒,再由村委会以2元一斤的价格收上来,就能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新博村黄酒每年能销售1.5万公斤至2.5万公斤,给部分村民带来一些收入。

  武汉楚尚道黄酒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黄酒。记者汪文汉摄

  杨卫国通过发布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并售卖黄酒。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发现,合作社只能算小作坊,黄酒只能算农产品。想在平台、商超、景区内进行正规销售,必须办理生产许可证。

  “这样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形成产业。”2023年初,新博村党支部一班人达成共识,决定将合作社升级改造成正规黄酒厂。村党支部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长江新区环境水务局和六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2024年,通过整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新博村投资建设了标准化黄酒厂。

  新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卫国与村民交流。杨卫国提供

  2025年10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武汉楚尚道黄酒酿造有限公司,只见占地面积3.5亩的厂房装饰一新,一楼是酿酒的车间,二楼则是黄酒展示区和体验区。

  在黄酒厂的一楼,设有淘米、蒸米、摊凉、一次发酵、二次发酵、洗瓶间等专业车间,还建立了微生物检测室、理化检测室等质量控制部门。车间内,各种设施摆放整齐,车间环境干净整洁。黄酒厂二楼,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黄酒,这都是目前武汉楚尚道黄酒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黄酒产品,有10公斤的罐装,也有1公斤小壶坛装。轻轻品尝一口,这酒透出柔和的甜味,甜味自然而不腻,与酒的醇厚感相得益彰。

  “新博村的黄酒属于非遗产品,第一次发酵需要2天,第二次发酵需要12天,一次成酒的过程需要半个月。一般制作的黄酒最多存放6个月,我们黄酒可以放置五年,保质期远高于其他黄酒。”杨卫国告诉记者,黄酒厂一年可以生产10万至2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可以给村民提供30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民致富。黄酒销售将从景区、平台、夜市等全方位进入市场。黄酒厂体验区一次可以接待50人,客人们不仅可以现场品酒,同时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制作黄酒的全过程,自己也可以现场体验制作黄酒。

  杨卫国在展示合作社生产的黄酒。记者汪文汉摄

  杨卫国十分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已与武汉某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供应黄酒,“未来,市民在该公司位于武汉的门店用餐时,都可以品尝到新博村生产的黄酒。”

  1元硬币大小的新博蓝莓销售一空

  2024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杨卫国马不停蹄地回到村里,立即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和村委会会议,会议主题明确:积极响应发展优质生产力的号召,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经过讨论,会议决定在村里发展蓝莓产业。

  4月,杨卫国带队到青岛著名蓝莓公司进行蓝莓项目考察。为了慎重起见,杨卫国又到省内安陆蓝莓种植基地考察,最终选择种植品质高、价格高的高档蓝莓品种。

  5月,新博村通过银行借贷以及国企联村等渠道共筹措240万元,启动蓝莓项目建设。

  蓝莓基地的鸟瞰图。杨卫国提供

  说干就干,项目占地15亩地,建设了3个大棚,种植了4000多棵蓝莓苗。这年9月种植蓝莓苗,12月开花结果,今年2月开始销售。1元硬币大小的新博蓝莓有了九成甜一成酸的清爽口感,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从蓝莓种植项目引进到落地建成,从苗木移栽到茁壮成长,从精心培育到批量上市,他们只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

  杨卫国在大棚蓝莓基地查看。记者汪文汉摄

  “这是村里第一次尝试这种新产业投资,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只要半夜突然起大风大雨,都会坚持爬起来,去大棚里看看。”杨卫国告诉记者,原本预计1颗蓝莓苗挂果一斤蓝莓,但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结果,一颗蓝莓苗最后平均结果半斤。又因为遇到了连阴雨天气,大棚内湿度过高,部分蓝莓染上了灰霉病,最终三个大棚实际产出只有2000斤。“不过今年的销售形势非常好,销售额达20多万元。”

  新博村蓝莓大棚基地产出的蓝莓。杨卫国提供

  记者来到新博村蓝莓种植基地,推开大棚的玻璃门,一眼望不到边的盆栽蓝莓植株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簇簇白花。大棚长56米,宽48米,高4米,每个大棚内有26排蓝莓,一排约56棵,三个大棚,总共种植了4368颗蓝莓苗。叶片翠绿挺拔、宽大厚实,茎干粗壮,部分苗上还可见细小的花芽或嫩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新博村的蓝莓大棚。记者汪文汉摄

  据了解,目前,大棚内种植了L25和优瑞卡两个蓝莓品种,都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品种。

  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杨卫宏介绍,他们使用了水肥自动化浇灌技术,设备可以远程操控,运行和恒温加热,保温设施可以根据温度测评实施加热降温、除湿臭氧处理控制等。

  杨卫国在与蓝莓大棚基地负责人交流。杨卫国提供

  杨卫宏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经验更丰富了,预计这一季每颗蓝莓预计挂果2斤。

  杨卫宏还告诉记者,蓝莓销售采取了分批次销售的策略,早期果子以礼品的形式销售,单价每斤120元;中后期的果子可以向外开放,市民可前往体验自采、集体采购,价格每斤80元。

  杨卫国在展示蓝莓包装。记者汪文汉摄

  杨卫国望着蓝莓花海,眼里闪着光,马上要增加两个大棚,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未来这里就是‘科技蓝莓谷’。移民村的新未来,就藏在花海里。”

  把移民村建成幸福村的样板

  走进新博村,一栋栋白墙灰顶的村居鳞次栉比,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香宜人。健身锻炼场、生态停车场等生活区规划得井井有条,村里铺有宽阔的步行道,四周果树环绕,一幅整洁、文明、和谐、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跃入眼帘。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乐园。三五成群的游客用相机、手机抢拍着各种画面……

  “我们一直努力将‘移民村’打造成‘幸福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杨卫国说道,产业兴旺,村民生活有保障,就更愿意参与村内公共事务,一起努力把村庄建设得更好。

  近年来,新博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收入稳步增加。2024年,新博村集体资产超过2800万元,村集体年经营收入达10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2万元。

  随着黄酒厂、蓝莓大棚新产业不断兴起,新博村同时加快建设红白事礼堂,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杨卫国说道,当村子里遇到红白喜事时,集中在这里办,一律按规定随礼和吃席,“每家随礼不超过100元。”这样既能减轻村内随礼的负担,又能解决村里环境卫生问题。红白喜事礼堂平常可以租给饭店使用。

  新博村还正在筹备农产品加工园。目前已经和江汉大学合作,江汉大学为新博村的农产品加工园进行产业规划、制作旅游方案。该农产品加工园将作为江汉大学的实训基地。有了产业园,预计村集体的年收入能增加20万元。

  在村子内还有一个小广场,新博村也将其改造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节假日每天的收入能有1万至2万元,既增加了收入,又让村内环境更加美观。

  杨卫国介绍,下一步,他打算与附近的黄陂区木兰景区合作,把村里变成民宿村。

  杨卫国说:“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继续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把村庄建设成为乡亲们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让乡亲们荷包更鼓、日子更幸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