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出版怎么干?武汉这场大会探讨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

访客 2025-09-26 13:15:50 527

9月19日,AI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的重磅活动,大会围绕“共读长江 智汇支点”主题,吸引来自全国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技术企业与专家学者等近20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聚焦“AI+出版”的落地路径,探讨出版业数智化转型的现状与未来。

AI+出版怎么干?武汉这场大会探讨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

AI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马波 摄

数字企业牵手传统出版业,三项签约现场落地

大会现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指出,国内外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各行各业发展已经成为浩浩荡荡的潮流。“放眼出版界,AI不仅降低了成本,更大幅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科研与教育之间的深度互动,推动了知识生态的协同创新。”邬书林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正处于成熟应用阶段,中国出版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他特别强调,湖北武汉要充分发挥区位、高校和科研优势,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共同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共同迎接出版业新的繁荣周期。

作为大会重要环节,现场举行了三项签约仪式,武汉出版集团与科大讯飞、理工数传、中华古联、武汉教育学会签订AI赋能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出版社与欧阳康、周新民、汪树东、何卓恩、徐鲁等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代表签订出版协议。武汉市新华书店与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汉阳区、黄陂区签订实体书店共建协议。

大会现场举办AI赋能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马波 摄

大会同步启动第21届金色年华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现场集中发布3种青少年主题读物。大会还集中发布了“江城科普读库”系列新书《跟园艺学家去赏花》和《跟矿物学家去寻宝》,带领读者走进花卉世界和矿物宝藏的探索之旅。《武汉文脉》大讲堂也在大会期间正式启动,首期讲座将于9月20日上午在武汉中心书城举办。

聚焦技术前沿,行业代表探讨AI赋能出版转型路径

围绕“AI+出版怎么干”,与会专家结合实践与调研,分享了对行业现状的观察与转型建议。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坚介绍,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出版专业大模型BOOKSGPT已实现AI对出版业务端、营销业务端、图书数字化端的全链路赋能,目前服务全国超300家机构。“AI不是替代编辑,而是解放生产力——重复劳动交给机器,编辑可以更专注内容创新。”面对AI浪潮,他建议出版业可分阶段按需引入智能服务,积极探索数据资产化路径,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战略性资源,用好出版数字资产富矿。刘永坚表示,湖北文化资源丰富、出版基础扎实、科创环境优越,具备推动AI与出版深度融合的优势,应主动把握趋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赵靓通过深度调研总结出,国内出版AI应用已渗透全流程,覆盖选题策划、内容创作、编辑校对、营销推广和版权管理五大环节,但需警惕AI与出版融合面临的技术“泛化”与“精准”失衡、生成内容“量”“质”落差、语料库建设“量”与“质”的困境以及模型研发“高门槛”与技术路线选择“窄化”等问题。她表示,应构建“基础能力—业务适配—企业应用”三层AI赋能架构,推进非“唯大模型”的多元技术路径,构建“通用大模型+行业小模型”的融合范式,倡导人机协同内容质量保障机制,呼吁行业共建语料库与知识库深度融合生态,实现出版业数据共建共享、长期可持续发展。

武汉出版集团董事长朱向梅结合企业20年数字化转型经验,分享了三点观察:“纸质书不会消失,但以纸质书为主要产品和收入来源的企业必将消亡;出版企业越早拥抱人工智能,越能掌握转型主动权;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将成为新的价值基石,出版社需从运营‘内容IP’转向运营‘数据IP’。”她提出,未来出版可在三方面发力,赋能出版全流程,利用AI人机协作,让编辑生出“三头六臂”提效;赋能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文化AI超脑”;赋能教育,开发本地化AI教学,创建素质教育知识库等。

长江日报记者获悉,9月20日至21日,武汉出版集团还将在主会场、武汉中心书城分会场及全市22家新华书店,举办多场名家分享与新书推介活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