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端开讲!古诗词遇上吟诵与古琴,多元化经典诵读显特色
云端开讲活动呈现了一场独特的经典诵读,将古诗词与吟诵、古琴相结合,展现了多元化的特色,本次活动通过古典诗词的诵读,结合传统音乐元素,以古琴的悠扬旋律为古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这场活动彰显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云端学习的无限可能。
长江网讯 8月30日,一场古诗词与吟诵、古琴的讲座以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展开,古诗词不仅可以讲,还可以吟诵、配古琴弹唱,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办的教育部语用司2025年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云南元阳县普通话培训中的特色项目之一,来自云南元阳的40多位学员、武汉大学的培训教师团队以及非遗中心东腔调吟诵研究所的多名研究员全程参与了本次讲座。
古诗词吟诵讲座直播截图。通讯员供图
讲座分为理论和练习两个部分。肖金云博士先简述了吟诵的相关理论,她指出,古诗文是中国文人自有的行话系统,“诗以言志”,古诗里包含了一系列的文体、用韵、声韵、意象、典故、对仗、主题精神、立德树人等内涵,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创作、阅读、鉴赏的方法。她还通过古谱文献、流行歌曲、昆曲等让大家理解古诗中韵、归韵的重要性,形式活泼,易于理解。
肖金云博士讲解古诗词。通讯员供图
吟诵练习环节,两位老师选择了《问刘十九》《送元二使安西》《诗经·周南·麟之趾》《敕勒歌》《陋室铭》《养心汤》等六首文体不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展示。肖金云博士先讲解古诗中的要点,再请陈思中教授为大家现场吟诵或者古琴弹唱。非遗传承人陈思中用湖北罗田东腔调吟诵了《问刘十九》等作品,在讲到《送元二使安西》“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时,现场为大家弹奏了琴歌《阳关三叠》,增强大家的理解和印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思中用古琴弹唱的《敕勒歌》是他在吟诵调的基础上作曲、记谱、一直到古琴上而形成的,古琴的中正平和和吟诵的苍凉感,别有一番滋味,让听众一下子就理解了诗作与创作背景的关系。最后,陈思中以中医汤头歌《养心汤》作为结束曲,在他特殊指法和吟唱之下,听众也跟着平复、安静下来,并结束了本次的学习。
陈思中教授在直播中弹唱琴歌。通讯员供图
陈思中教授讲座前排练。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2021年起便建立了合作关系,连续多年邀请非遗中心的老师参与基地的国家乡村振兴县教师培训项目、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及中华语言文化经典阐释与传承推广研究项目等。本次培训中,基地执行主任萧红教授邀请陈思中教授参与讲座,他是武汉市洪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腔调吟诵”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古诗词吟诵和琴歌的研习及公益传承教学工作,在多个景区、高校进行展演和讲座,并逐渐成为洪山区一项持续性好、效果好的非遗文化事项。为了在本次讲座中更好地完成弹唱任务,他提前一个月每日进行古琴弹唱练习,要求自己务必烂熟于心,讲座前两天还在进行预演排练,这种认真精神也激励着向他学习的吟诵、琴歌爱好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