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景又新,武昌法院纵深打造“全链条”多元解纷模式
极目新闻 张梦捷 李舒昕
武汉武昌,五首之区,英雄之城。极目楚天,每一方空气都充满着敢为人先的锐气;长江之滨,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将赓续“首义精神”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以“法院+”为抓手,创新探索“立足审判,全过程参与、全链条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筑牢武昌高质量发展根基。
“法院+职能部门”,护劳安企“一条龙”
“血汗钱要回来了,一颗悬着的心也落地了。”程师傅激动地握住调解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年初,某科技公司因运营调整,取消在武汉的办公地点,程师傅和另外5名同事被解雇,因经济补偿纠纷诉至武昌区法院“讨说法”,另有12名有类似遭遇的员工也在观望等待。
因劳企双方就“是否应该给付经济补偿”存在较大分歧,案件承办法官邀请武昌区总工会工作人员参与调解,从争议焦点入手,就相关法律规定及证据认定方面释法析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6件案件顺利调解结案。
程师傅6人的“薪”愁解了,剩余12名“待诉”劳动者心里的“石头”还未落下。法官又马不停蹄赶往蔡甸,与公司负责人深入沟通交流。最终,公司参照调解结果,自行妥善处理与其他12名员工的补偿问题,并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
案件的顺利化解,是武昌区法院应用“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与区总工会协同发力的结果。
2019年8月,武昌区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挂牌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按照“1个专业审判合议庭+2名工会调解员+3个专业社会调解组织”模式组建诉调团队,合力化解劳动争议纠纷。
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累计化解劳动争议2300余件,成果斐然。去年11月,武昌区法院“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今年,该院在“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区总工会、区人力资源局、区司法局共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目前,调处中心诉前调解成功率达70.4%,诉前调解成功自动履行率达97.26%。
“法院+行业协会”,按下解纷“加速键”
“这个诉前调解机制科学、高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调解室里,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的当事人握手言和。
2019年3月至9月,某贸易公司与某集团公司就某建设工程项目先后签订采购合同,后某贸易公司拖欠货款2000余万元,某集团公司遂将其诉至武昌区法院。
经双方同意,该案被导入诉前调解程序,委托至武汉市建筑行业协会进行调解,承办法官全程参与、指导。
当日接收案件后,调解组织即开展沟通、征询意见,记录问题症结,填写纠纷要素表,两日内即向法院反馈情况并告知现阶段调解障碍。
“清晰明确的纠纷要素,是通往高效调解的金钥匙。”基于建筑行业案件的调解经验,法官提出以商业汇票的形式付款。最终,双方同意以商业汇票分期支付货款。纠纷在7日内圆满化解。
据悉,武昌区法院联合区建设局共同挂牌成立了省内首家建设领域诉调对接工作室,并在武汉建筑业协会设立驻武汉建筑业协会工作站,通过“行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引导更多建筑企业实现自力救济。
阵地“升级”推动解纷“提速”。今年以来,工作室诉前调解成功建筑类纠纷31件,涉及金额9000万元,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50余万元,调解平均用时同比压降20%。
“法院+行业主管部门”,司法建议“靠前站”
从电梯广告、外墙墙体广告,到停车泊位、公共配套设施经营,再到快递柜、贩卖机管理……随着小区公共设施收费项目日渐多元,如何规范管理使用公共收益,成为广大业主的“心头难”。
“在物业纠纷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区公共收益在移交、管理、使用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武昌区法院物业审判团队法官表示。
如何把小区公共收益这笔“糊涂账”变“明白账”?功夫还要下在源头。武昌区法院向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制发司法建议,聚焦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指导力度不足、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公共收益“症结”精准定向“开方”。
司法建议引起区住更局的高度重视,该局立即开展摸排工作,同步启动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动物业纠纷源头化解。
“小物业”关乎“大民生”,对于物业纠纷,武昌区法院充分挖掘“一站式诉讼服务”效能,推行“专人专案专办”模式,根据纠纷类型和诉讼主体的不同,形成专业化的物业审判团队。
“通过采取‘示范判决+批量调解+判后答疑’方式,对进入法院的物业纠纷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挑选示范案例作出判决,实现一案精审、多案化解。”物业团队相关法官说道。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院通过“示范判决+批量调解”机制化解物业纠纷近300件。
浩荡东风千万里,壮美雄关日日新。向未来,武昌区法院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意识,推动行业纠纷专业化解,持续提高多元解纷体系的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努力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