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W有绝活|省博修复师凭借出土的八块残片,复原曾侯與编钟,让它重现2500年前的风采

访客 2024-12-31 12:48:58 17
W有绝活|省博修复师凭借出土的八块残片,复原曾侯與编钟,让它重现2500年前的风采摘要: 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实习生 陈梦凡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100年的曾侯與编钟,出土时,只剩8块残片,经过2年的精细修复,终于...

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实习生 陈梦凡

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100年的曾侯與编钟,出土时,只剩8块残片,经过2年的精细修复,终于重现2500年前的风采,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12月27日,35岁的编钟修复师方晨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室内,向极目新闻记者展现了修复编钟文物的绝活。

d82a41214299ee66ff9691e95ae628a.jpg方晨在修复文物



1735612679135.jpg复原后的曾侯與编钟

12月2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的修复室里,陈列着上百件文物的修复品,这是方晨每天工作的地方。在一些架子上还能看见许多3D打印的文物残损部件,方晨运用了三维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将一件件严重残缺、严重变形的文物修复如初。

2009年,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湖北随州,又有了考古新发现,出土了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约100年的曾侯舆编钟,距今约2500年,其中2号甬钟是全套曾侯與编钟里最大、最重的一只,可惜出土时残破严重,仅剩8块大小不一的残片。

1735612701808.jpg曾侯舆编钟出土时的8块残片

方晨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曾侯舆编钟缺失的部分占据钟体6成多,残片重量大,固定困难,如果缺乏有效支撑,转运、展陈时极易再次断裂。同时,这件半人高的“大家伙”上还有复杂繁多的纹饰,比对复原同样极费工夫。

方国荣、方晨父子接过任务,确定了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技术,并结合熔模铸造等传统技艺,还原严重残缺的文物。方晨说,这是接过父亲“接力棒”后,最重要的青铜器修复任务之一,曾侯與编钟沉重且庞大,不能有半点损失。

展示现场,方晨面对高大厚重的编钟,眉头紧锁,他小心翼翼地用低温锡焊连接残片,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他全神贯注,只为让这古老文物重现辉煌。他身穿一件白色的工作服,袖口随意地挽起,手持笔刷轻轻地在文物表面勾勒着,特制的颜料在他灵巧的手指间跳跃。有时,他会手持电轮在3D打印的文物部件上打磨;有时,他又会用毛笔轻拂,让色彩在文物上自然过渡。在讲述修复文物工作时,方晨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自己精湛技艺的自信。

虽然编钟缺损严重,但好在有另一件1号甬钟可供参考。在父亲的指导下,方晨反复对编钟残片的数字模型进行改进。为了精细复原编钟纹饰,采用3D打印模型补全纹饰、铭文。为了支撑起沉重的编钟,方晨在编钟补配件内壁设计了横竖交错的支撑梁。

“仅依靠传统工艺是无法达成当前修复效果,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去简化了修复流程,实现了原本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复原并展示文物,向全世界人民彰显我们曾经文明的辉煌。”方晨说,曾侯與编钟高大沉重,仅利用残片翻模,难以铸造出完整补配件,如今利用3D打印等现代技术将编钟残缺的部分补齐,实现了修复文物的最小干预原则。复原后的编钟,体重达150多公斤。

33ce20c0fd8094e4aae07b9c4e384e9d.png方晨与父亲在修复的曾侯與编钟前新华社图片

方晨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对修复文物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至今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11年了。如今耗时两年通过3d打印技术将曾侯與编钟修复至近乎原貌,是目前湖北省首例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修复大型文物的成功案例。

他巧妙地将三维扫描、3D打印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与传统修复工艺相融合,不仅大幅简化了修复流程,还有效替代了传统复杂且耗时的塑形步骤。这一融合实践不仅高效精准地完成了编钟的修复,更为整个文物修复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我们始终遵循着真实性,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可辨识性原则,一直在寻找着每一件文物最适合的修复方式。”方晨坦言,这些文物跨越千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文物重新绽放光华。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