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建筑专家游武汉:历史街区有人住?城市更新真有人情味

访客 2025-11-12 13:15:23 1659

“我来武汉好多次了,每次来都感觉这座城市焕然一新。”站在武汉街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吴志宏由衷感慨。11月11日下午,在2025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中,全国各地近20位建筑领域专家组团来到汉口历史风貌区CityWalk,并参与学术沙龙讨论。

建筑专家游武汉:历史街区有人住?城市更新真有人情味

武汉历史街区有人情味,非常生活化

全国各地近20位建筑领域专家组团来到汉口历史风貌区参观拍照。 记者余睿 摄

走在颇具特色的武汉历史街区中,吴志宏频频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走过黎黄陂路,围观年轻人在巴公房子“打卡”,参观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后,他表示,“武汉在城市更新方面做得很好,很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但我一路观察,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商铺招牌,在这个方面我得给武汉提提建议:如果能让招牌和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那么观感上会更好。”吴志宏认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更注重细节与体验。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卜德清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郑媛都是第一次来汉。CityWalk中,两人边走边聊,时不时还拐进老旧小区参观。“我很惊讶,眼前的这个历史街区居然还有居民居住。”听闻延庆里、咸安坊的前身都是老旧小区,只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了民居,让历史街区更有人情味,郑媛连连点赞。“这是老旧小区改造的武汉样本,这种好的经验值得我带回福州。”

卜德清则忍不住将武汉与哈尔滨、上海等城市做类比。“一路走过来,我觉得武汉的历史风貌区跟其他城市相比更加生活化,居民区、文化区、饮食街交融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专家建言:把单个场景串联起来,让城市“火”起来

CityWalk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齐聚平和打包坊,在学术沙龙活动中,为武汉城市更新建言献策。 记者余睿 摄

“在参观街区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在巴公房子拍照的人很多,但是留下消费的人却不多,我认为这个是城市更新需要考量的问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宇提到,城市更新、改造应有全局思维,在设计规划时就要预设运营场景。

交流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崔彤指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武汉要利用自身天然的禀赋,由一个功能化的城市逐步向文化的城市转型。“我来过武汉数次,这座城市非常有魅力,它也许就是将来中国城市更新的样本。”

“武汉拥有很丰富的历史遗产,但我认为,武汉的城市更新要注重整体性,把单个的场景串联起来,才能让城市真正‘火’起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表示,武汉是设计之都,应有这个底气。期待能有一系列“城市作品”从武汉走向世界。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则从另一个方面给武汉城市更新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城市更新不宜过度设计。以汉口历史风貌街区为例,人为的、新修的东西可以再少一些,把握好开发的度,最大程度还原历史肌理,可能呈现效果会更好。“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城市的老旧小区、街区、厂区改造都可以遵循。”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