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贺德波 陈星 潘星
一说起高铁,大家都知道它又快又稳,那么,在它跑起来时是如何给它供电呢?
答案就是:高铁采用了先进的电气化技术,通过接触网供电,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列车前进。
11月8日至9日,由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承办的202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学术交流会在湖北荆州召开,300多人汇聚荆荆高铁现场,实地观摩这条湖北高铁上先进的电气化技术。
两大“神器”全国首创
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智能工作站,现场人员介绍,荆荆高铁上成功应用了该局全国首创的接触网腕臂/吊柱和吊弦智能安装装置两大“神器”。
早在2018年,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开始自主研发接触网腕臂/吊柱智能安装装置,经过张吉怀、福平、贵南等多个项目迭代,在荆荆高铁首次成功使用。这也意味着该装置与腕臂预配、吊弦预配装置组成上部施工整体解决方案,从工厂化生产向自动化安装继续迈进,开创铁路电气化施工的新阶段。
“以前要将重量接近400多斤的吊柱举到隧道顶部固定,需要至少15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工程师李勇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如今智能安装装置采用拟人柔性技术,辅以机器人手臂,实现人机协同、精确对位,只需2人操作,25分钟就能安装一根吊柱。不仅较人工效率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人工安装的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情况,还提高了工艺标准,克服了高温、高湿、严寒等恶劣环境影响。
荆荆高铁电气化建设实现数字化贯通
会上,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小鹏分享了数据贯通技术在铁路牵引供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探索。
据介绍,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以“基于数字贯通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技术”为核心,在中老铁路,首次提出“数字贯通”理念;在贵南高铁,完善了两大信息化平台,迭代升级了“七大智能工装”;在成宜高铁,将数字贯通技术延伸到了交付运营阶段;在荆荆高铁,将数字贯通技术向两端延伸,有效推动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了电气化铁路“数智赋能 建维一体”的前进步伐。
在荆荆高铁项目,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打通设计、施工、运维之间的“堵点”,实现了从施工准备、工程测量、计算修模、预制预配、安装调整、试验检测、交付运营等七个阶段全过程的数字贯通。
比如,调度大数据平台以管理驾驶舱的形式集中进行工程进度管理、视频化调度指挥、视频监控、安全质量管理、物资机械管理、成本管理和物联网工装设备管理。它可在工程各阶段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智能工装设备信息交互,下达生产参数、派工指令,接收测量和生产数据、状态,对智能工装进行调度指挥、监控。
两年来,77公里的铁路线上,1000多名建设者在供电站、变电所、接触网等工地有条不紊推进。建设者们头戴智能安全帽,在大数据平台上,只需用鼠标轻轻点拨,就能实时监控,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管控。
比如,运用BIM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孪生,优化线缆走向、布局,美化工艺、工法,通过数字化体系将设计数据、现场参数、设备材料型号统合一体,创建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
此外,会上举行了《铁路供电数字化》发布仪式。该书系统总结了铁路供电数字化发展成果,规划了数字化发展的任务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期为深入推进和全面实现铁路供电数字化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还观摩了十里铺牵引变电所,细致观察母线工艺、所内排水、缆线排布、电缆支架等精品建造与创新工艺,对12项优化施工方案、32项施工工艺的提升表示认可。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楚资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大楚资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icu/redian/2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