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大街小巷,飘扬着鲜艳的“中国红”。75年前,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全世界都在观望:这个百废待兴的东方大国,会走向何方?75年,岁月峥嵘;75年,接续奋斗。今天,这些伟大的构想已照进现实。今日中国,山河锦绣,盛世华章。
钢铁要过江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作出指示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在武钢一号高炉接见了建设武钢的英雄模范们。
坐落于武汉的武钢文化旅游区,被称为武汉最“硬”景点,已“退役”的武钢一号高炉和5座仍在运转的高炉屹立其中。
1950年12月,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召开,新中国急需兴建一座大型钢铁厂。
当时,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方。湖南省社科院主办的《毛泽东研究》,2015年4月刊发《毛泽东对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贡献及启示》。文中提到,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钢铁要过江!”据此,党中央决定在湖北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
1955年10月,武钢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日下午,武钢炼铁厂第一号高炉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毛主席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此后,中国钢铁工业克服重重困难奋力前行,首钢、宝钢等先后成立。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钢铁产业体系,钢铁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薄如蝉翼的绕指柔“手撕钢”,比头发丝还细的“笔尖钢”,5G+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一键式”炼钢,节能降碳的“绿色钢厂”……创新加持,我们已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
2022年9月14日拍摄的武钢一号高炉。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一九五二年十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
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通水10年来,首都人民饮用的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过66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三峡水库的蓄水量;沿线1亿多人不再为饮水发愁,许多地方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最早谋划这杯“南水”的是毛主席。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在黄河岸边提出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4个月后,毛主席视察长江,水源地选在哪里?摊开地图,主席将目光投向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手中的红蓝铅笔,落到了汉江和丹江的交汇处。
1958年9月1日,一声炮响,10万建设大军战天斗地、移山填海,拉开建设丹江口大坝的序幕。
从这一刻开始,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把这一伟大畅想变为现实的步伐从未停歇。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从“伟大而浪漫的畅想”到“一泓清水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几乎贯穿了整个新中国史。
我们在古老的大地上,重塑地表江河,构建起新时代中国大水网,并且经受住了生态考验,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并畅游长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毛主席畅游长江。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放眼长江武汉段,一座座雄伟大桥飞跨江面。
1952年2月,经过实地考察,毛主席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开建;1957年10月15日,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75年时光荏苒。如今,“中国桥”已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仅在长江湖北段,已建成通车和在建的长江大桥就有43座,平均每隔24.7公里就有一座大桥。
湖北建桥军团更是远赴海外,参建100多项海外工程,足迹遍布俄罗斯、孟加拉、菲律宾、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彰显令人赞叹的中国建桥力量。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并畅游长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毛主席乘船考察三峡。
大坝横亘长江、升船机上下接驳……今天,穿行三峡大坝坝区,大国重器的脉动清晰可感。
1953年春节期间,毛主席视察长江,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解决三峡水患问题。
三年后,毛主席挥毫写下“高峡出平湖”名句。这不仅是一位诗人的浪漫遐想,更是一位领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笃定。
1994年12月14日,选址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的三峡工程开工。
2006年5月20日,长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控制长江中游荆江河段95%的来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2020年,三峡工程发电量达到1031亿千瓦时,打破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三峡工程为牵引,我国在长江干流开发运营6座超级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一滴水,沿江而下可发6次电,串起横跨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为我国西电东送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6年5月21日,三峡大坝胜利实现全线到顶。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重回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今年6月25日下午,嫦娥六号完成历时53天的太空之旅,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美国《纽约时报》载文称,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样本,可能为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起源提供线索,标志着中国一系列探月任务的又一次胜利。
自2004年1月立项,嫦娥探月工程已走过20个春秋。当时,中国、欧洲、日本、印度等都相继提出各自的探月计划,最终只有中国如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月球探测计划,在人类探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武汉纺织大学研制的玄武岩“石头版”五星红旗,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的画面,让同学们骄傲满怀,“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梦想的高度,决定着前行的速度。无论是前无古人的中国探月,还是海底一万米的载人深潜,有多少星辰大海,就有多少百折不挠。
2012年6月,“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2020年11月,“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都留下了中国的足迹。
从茫茫宇宙到万里深渊,曾经的遥不可及,已化作咫尺。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始终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湖北造”快舟火箭已累计执行33次发射任务,成功将6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嫦娥六号返回器回收现场。
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一九五九年十月,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研究发展尖端武器时表示
毛主席视察正在建造的6603型潜艇
75年,人类历史长河的弹指一挥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入人类史册,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楚资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大楚资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icu/redian/10379.html